西蜀净众寺松溪八韵兼寄小笔崔处士

松因溪得名,溪吹荅松声。
缭绕能穿寺,幽奇不在城。
寒烟斋后散,春雨夜中平。
染岸苍苔古,翘沙白鸟明。
澄分僧影瘦,光彻客心清。
带梵侵云响,和钟击(一作激)石鸣。
澹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轻。
此景吟难尽,凭君画入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静谧而美丽的意境。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第一部分:自然景色的描写 1. 松与溪的相互作用:诗的开头“松因溪得名,溪吹荅松声”,描绘了松树因为溪流得名,并且溪风吹过松树发出声音。这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相互依存。 2. 环境的清幽:“缭绕能穿寺,幽奇不在城”,用溪流和松树环绕寺庙,衬托出寺庙的清幽,与城市中的喧嚣形成对比。 3. 自然景象的变化:“寒烟斋后散,春雨夜中平”,通过描写了寒烟在早晨斋后散去,春雨在夜晚平息的情景,展现了不同时间段自然景象的变换。 4.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染岸苍苔古,翘沙白鸟明”,诗中通过描绘岸边的苍苔,沙上的白鸟,生动地呈现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处。

第二部分:自然景象的象征意义 1. 精神的净化:“澄分僧影瘦,光彻客心清”,诗人通过对清澈水面的比喻,象征着僧人内心的纯净,以及来客心灵的净化。 2. 自然的韵律感:“带梵侵云响,和钟击(一作激)石鸣”,诗人描绘了梵音和钟声与云雾、岩石相互映衬的声音,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韵律。 3. 精神的享受:“澹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轻”,诗人通过描绘淡雅的茶香和漂流的花瓣,表达了对自然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4. 诗画结合的美好愿景:“此景吟难尽,凭君画入京”,诗人认为这美丽的景色用言语难以完全表达,希望崔处士能够将这美景画下来,带进京城。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性的语言,诗人成功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