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五首(《诗纪》云。集云应教。) 其一

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
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
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
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
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古文苑九不署作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人生短暂、追求长生的感慨,以及修道求仙的向往。

前四句用桃李、桑榆比喻人生短暂:桃李虽美但花期短,桑榆(黄昏的树影)象征晚年。诗人害怕自己像秋天的蓬草一样,随时可能被风雪摧残,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忧虑。

后六句转向修道求仙的主题:诗人走遍仙山(槐岻、瑶碣都是传说中的仙山),研读道教经书(绿帙、丹经),希望能像长河一样绵延不绝,像高山一样永恒不朽。这里用"长河萦绕""高山磨砺"的意象,暗喻追求长生不老的决心。

全诗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修道的永恒,展现了古人面对生命有限时的典型心态:既对时光流逝感到焦虑,又希望通过修炼超越生死。诗中自然意象与仙道意象的交织,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王融

(467—493)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元长。王僧达孙。博涉有文才。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竟陵王萧子良特相友好,为“西邸八友”之一。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后子良复奉融为宁朔将军、军主。及武帝病笃,融欲矫诏立子良,事败,郁林王即位,收狱赐死。融文辞捷速,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今存《王宁朔集》辑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