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大山水图

斋居胡为见云壑,白日虚岚满秋幌。
何水深蟠地底回,层崖险历空中上。
苍茫不知开辟始,咫尺须论数千丈。
林湍远岫微有无,岩畔精蓝蔚萧爽。
杂树悬罗拂轻黛,寒松覆谷含清响。
仙源或在人间世,洞口孤舟欲长往。
嗟我平生最漂泊,中年万事何鞅掌。
忆昨征行多所经,至今绝境怀幽想。
雷霆半夜山忽至,风雨三春石应长。
对坐聊歌隐士芝,无因一试仙人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画面感极强的山水描写 诗的开篇就像打开了一幅动态的山水画:书房里忽然出现云海深谷的幻象("斋居胡为见云壑"),接着用"地底回旋的暗河"和"悬空而上的险崖"营造出奇幻的立体感。诗人用"咫尺须论数千丈"这种夸张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山势的巍峨和空间的压缩感。

2. 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 诗中既有具体景物(如挂着藤萝的杂树、松涛回荡的山谷),又保留了中国画特有的朦胧美("林湍远岫微有无")。特别巧妙的是"仙源或在人间世"这句,把桃花源般的仙境与现实世界模糊了界限。

3. 人生感慨的自然流露 后半段诗人突然转向自我剖白:用"嗟我平生最漂泊"道出半生飘零,用"雷霆半夜山忽至"比喻人生突发的变故。最动人的是"对坐聊歌隐士芝"这个场景——明明向往采灵芝的隐士生活,却不得不为俗务奔波("鞅掌"指忙得手掌起茧),连仙人的手杖都无缘一试。

4. 时空交错的独特构思 全诗在三个时空自由切换:眼前书斋的实景、想象中的山水仙境、记忆里的旅途见闻。这种处理方式让静态的山水画有了流动的生命力,也暗合诗人"身在红尘,心向山林"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看得见风景却走不进风景"的现代式困境——我们和七百年前的诗人一样,总在现实责任与精神向往之间挣扎,而山水就成了安放心灵的理想国。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