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营丘山房

周室疏封后,齐疆启国初。
流风看后裔,形胜想遗墟。
水合如分鲁,山回似入徐。
路疑登载处,溪拟钓璜余。
红树临关近,青芜际海疏。
征贤方奏颂,何暇赋闲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营丘山房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对古代齐国的追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开头四句,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周朝分封诸侯、齐国初建时的历史。营丘是齐国最早的首都,诗人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当年齐国的风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中间六句,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眼前山水:河水交汇如同划分鲁国疆界,山势迂回好似延伸进徐国。走在路上,仿佛踏上了古代圣贤登载(可能指登高记载)的地方;溪水边,似乎还能看到姜太公钓鱼的痕迹。这些描写将现实景物与历史典故巧妙结合,让平凡的山水有了文化深度。

最后四句,诗人将视线转向近处的红树、远方的青草,用色彩对比勾勒出开阔的视野。结尾笔锋一转,说现在正是朝廷招贤纳士之时,自己哪有闲工夫写隐居诗呢?这句看似自嘲,实则暗含抱负,表达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

全诗就像一幅历史山水画:近景是红树青草的实景,中景是蜿蜒的山水,远景是飘渺的历史云烟。诗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诗句穿越时空,在怀古中寄托了对建功立业的期待。最妙的是最后两句,把整首诗的意境从怀古拉回现实,透露出古代文人"心怀天下"的典型心态。

周浈

江西鄱阳人,徙居江宁,字伯宁。江西十才子之一。洪武初任饶州长史、湖广都事,官至刑部尚书,三年降为惠州经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