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留题
虚阁登还下,长廊去复回。
梵刹绝顶立,僧房八面开。
波涛起蛟蜃,洞穴生风雷。
千载有高松,万古无纤埃。
葛衣惹秋云,草履黏苍苔。
孤城寒角动,片帆暮钟催。
郎吟成此章,欲返犹徘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金山寺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幅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画卷。
诗的开头,“金山碧崔嵬,我泛扁舟来”,直接点明地点和方式——诗人乘着小船来到高耸青翠的金山。这里的“碧崔嵬”用颜色和形态勾勒出金山的壮美,而“扁舟”则暗示了诗人的闲适与自由。
接下来,诗人通过“虚阁登还下,长廊去复回”描写了在寺庙中的游览过程。他登上空灵的楼阁,又走下来;穿过曲折的长廊,来回漫步。这种反复的动作,不仅表现了寺庙建筑的复杂,也透露出诗人对景色的留恋和探索的兴致。
“梵刹绝顶立,僧房八面开”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宏伟和开放。寺庙矗立在山顶,僧房四面敞开,象征着佛门的包容与宁静。而“波涛起蛟蜃,洞穴生风雷”则突然转入壮阔的自然景象,波涛中仿佛有蛟龙翻腾,洞穴里似有风雷激荡,给人一种神秘而震撼的感觉。
“千载有高松,万古无纤埃”通过松树的古老和环境的洁净,表现了金山寺的超凡脱俗。松树历经千年依然挺拔,而这里仿佛从未沾染尘世的污浊,凸显了寺庙的神圣与永恒。
“葛衣惹秋云,草履黏苍苔”是诗人对自己形象的刻画。他穿着粗布衣服,仿佛能触碰秋天的云彩;草鞋上沾着青苔,说明他亲临自然,与山水亲密接触。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的朴素,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静与原始。
最后,“孤城寒角动,片帆暮钟催”转向黄昏时分的景象。孤寂的城池传来凄凉的号角声,江上的孤帆和寺庙的晚钟仿佛在催促诗人归去。然而,“郎吟成此章,欲返犹徘徊”道出了诗人的矛盾心情——虽然诗已写成,该回去了,但他依然徘徊不舍,足见他对金山寺的深情与留恋。
整首诗以游览为主线,通过空间的变化和时间(从白天到黄昏)的推移,将自然景观、寺庙风貌和诗人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对山水与佛门净地的向往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