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卓水 其一

腹馁衣单坐又温,可堪开口话牺文。
西风更动萧萧竹,清彻先生十一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饥寒交迫却依然坚守清高的文人形象,充满生活气息又暗含风骨。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刻画现实困境:肚子饿、衣服单薄,只能蜷缩着取暖,这样的窘境下哪还有心思谈论那些高雅的礼乐文章("牺文"指古代祭祀用的礼乐)。这里通过"腹馁衣单"与"牺文"的强烈对比,突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西风吹动竹林的萧萧声,象征文人清高的品格。说这风声把先生的清高气质衬托得十分透彻("十一分"是古汉语中"十足"的表达)。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本就是气节的象征,西风中的竹声更强化了这种清冷孤高的意境。

全诗妙在将物质困顿(饿、冷)与精神追求(清高)自然融合,既不说教也不卖惨,只是用风声竹影勾勒出一个穷困潦倒却风骨犹存的读书人剪影。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瑟瑟发抖的身影,在竹影婆娑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骄傲,这种反差正是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