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
渡江潮始平,入港涛已落。
泊舟狼山下,远望通州郭。
前行二舍馀,四野何漠漠。
近郭三五家,惨澹带藜藿。
到州日亭午,馀暑秋更虐。
市井复喧嚣,民风杂南朔。
地虽江海裔,俗有鱼盐乐。
如何墟里间,生事复萧索。
原隰废不治,城邑靳可托。
良由兵兴久,羽檄日交错。
水陆飞刍粟,舟车互联络。
生者负戈矛,死者弃沟壑。
虽有老弱存,不足躬钱镈。
我军实王师,耕战宜并作。
惟仁能养民,惟善能去恶。
上官非不明,下吏或罔觉。
每观理乱原,愧乏匡济略。
抚事一兴慨,悲风动寥廓。
泊舟狼山下,远望通州郭。
前行二舍馀,四野何漠漠。
近郭三五家,惨澹带藜藿。
到州日亭午,馀暑秋更虐。
市井复喧嚣,民风杂南朔。
地虽江海裔,俗有鱼盐乐。
如何墟里间,生事复萧索。
原隰废不治,城邑靳可托。
良由兵兴久,羽檄日交错。
水陆飞刍粟,舟车互联络。
生者负戈矛,死者弃沟壑。
虽有老弱存,不足躬钱镈。
我军实王师,耕战宜并作。
惟仁能养民,惟善能去恶。
上官非不明,下吏或罔觉。
每观理乱原,愧乏匡济略。
抚事一兴慨,悲风动寥廓。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抵达通州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自然风光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战乱时期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旅途见闻(前12句) 作者描写了从渡江到抵达通州的沿途景象:潮水平静、港口的浪涛已退,停船在狼山脚下远望通州城。走近后发现城外只有三五户人家,显得十分萧条。正午到达时,秋老虎的炎热更让人难受,市集虽然热闹,但南北混杂的民风显示出这里经历过动荡。
2. 社会现状分析(中间12句) 通州虽靠江临海,本该有鱼盐之利,但现实却是民生凋敝。田地荒废、城池破败,这都是因为长期战乱。诗中具体描写了战争带来的灾难:青壮年被迫当兵,死者被随意丢弃,只剩下老弱病残无法耕作。虽然朝廷军队号称"王师",但作者认为应该同时重视生产和战斗。
3. 反思与感慨(最后6句) 作者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仁政和惩恶扬善,虽然上级官员并非不明事理,但下级官吏往往麻木不仁。面对这样的乱局,作者惭愧自己缺乏匡扶济世的良策,最后在秋风中发出沉重的叹息。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朴素的语言描绘战乱创伤,如"死者弃沟壑"这样触目惊心的画面 - 通过"鱼盐乐"的理想与"生事萧索"现实的对比,增强批判力度 - 最后将个人无力感与广阔天地形成对比,让悲悯之情更具感染力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真实记录了战乱年代普通人的苦难,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生的关切和无奈,这种真挚的情感正是其动人之处。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