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草

咸阳一火烧天红,重瞳将军帝业空。
欲据彭城作盟主,汉王随手定关中。
垓下楚歌闻太晚,帐前惊起途已穷。
当时楚士尽汉归,只有虞兮心不离。
悲歌泣下计何短,项王去后知属谁。
世传姬死横中道,怨魄悲魂化青草。
年年摇曳舞春风,枝似柳条花似蓼。
罗衣犹自作吴妆,也似美人颜色好。
有人传曲入丝桐,宛转吴音泣帐中。
试将此曲花前奏,花能起舞腰肢弓。
但疑此事史无书,项王溃去姬何如。
只应歌罢王自走,不为虞兮一回首。
死耶禽耶两不知,流传想像寄花枝。
人生变化那可料,蜀王曾化为子规。
楚王剽悍骨肉叛,项伯私汉无亲臣。
范增怒去黥布反,生死相随一妇人。
吕雉前曾入楚军,项羽还之亦有恩。
虞死不怜王土葬,帝王岂为儿女仁。
道人能识此花名,老人为造花枝曲。
我歌此曲花当舞,更使今人泪相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虞美人草》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项羽和虞姬的悲剧爱情故事,同时借古讽今,表达了世事无常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项羽的失败(开头到"只有虞兮心不离") 诗人用"咸阳大火"和"重瞳将军"(项羽眼睛有两个瞳孔)开篇,快速勾勒出项羽从巅峰到失败的历程。彭城盟主、关中失守、垓下被围,这些历史事件被浓缩成画面感极强的诗句。"随手定关中"的"随手"二字,巧妙讽刺了项羽刚愎自用导致失败。而在一片背叛声中,只有虞姬始终不离不弃,凸显了她的忠贞。

第二部分:虞姬化草的传说("悲歌泣下"到"流传想像寄花枝") 这里用浪漫的想象描写虞姬死后化作虞美人草的传说。诗人用"摇曳舞春风"的动感、"罗衣吴妆"的艳丽,把虞美人草写得像活生生的美人。特别生动的是"花能起舞腰肢弓"这句,仿佛看到花朵随着楚歌翩翩起舞的样子。但诗人也理性质疑"此事史无书",指出这些只是后人美好的想象,真实情况无人知晓。

第三部分:历史反思("人生变化那可料"到结尾) 最后部分升华主题,用蜀王化杜鹃、楚众叛亲离等典故,说明世事难料、人心易变。通过对比项羽对吕雉的宽容("有恩")却保不住虞姬,尖锐指出政治斗争中"帝王岂为儿女仁"的残酷现实。结尾道人识花、老人作曲的描写,暗示这个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唱。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把历史故事讲得画面感十足,像看电影一样能看到项羽溃败、虞姬起舞等场景 2. 用"随手""但疑"等口语化词汇,让古诗读起来不拗口 3. 最后升华的部分很有深度,不是简单讲故事,而是引发对忠诚、权力、人性的思考 4. 虞美人草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既是花又是人,象征爱情超越生死的力量

普通读者可以重点感受:英雄美人的悲剧爱情、历史无情的沧桑感,以及诗人对"表面风光背后都是代价"的深刻洞察。诗中"人生变化那可料"这句,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