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

远逐徐生迹,移舟住别峰。
遗书搜孔壁,仙路隔秦封。
流水去无尽,故人何日逢?
乡书经岁达,离恨转重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远离家乡、追寻古人足迹的孤独旅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故人的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愁绪。

开头两句写主人公划着船追随古代隐士徐生的踪迹,停泊在陌生的山峰旁。这里用"徐生"这个典故暗示主人公也是个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但"别峰"二字透露出他此刻的孤独——停靠的地方终究不是自己的归宿。

三四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达对理想世界的追寻:像在孔子旧宅墙壁里发现失传古籍那样寻找先贤智慧,但通往仙境的道路被秦始皇的封山令阻隔。这两个比喻道出了现实困境——虽然努力追寻真理和自由,但总有无形的阻碍。

最动人的是五六句的流水比喻:河水永远向前流去不会回头,就像时光和机遇一样不可挽回。主人公望着流水不禁发问: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故人?这个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绵长的思念。

最后两句写家书要走一年才能送到,说明他离乡之远。随着时间推移,离愁别恨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层层叠加。这种情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读者真切体会到漂泊者与日俱增的苦闷。

全诗用追寻、阻隔、流水、家书四个意象,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虽然写的是古代文人的经历,但那种对理想的追寻、对亲友的思念、对现实阻碍的无奈,都是现代人同样能产生共鸣的情感。特别是最后"离恨转重重"五个字,把那种越想越愁的心理状态写得特别真实,就像我们深夜独处时,思念也会突然变得特别沉重一样。

朱之瑜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并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