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古寺的凄凉景象,通过所见所闻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前六句是作者一路进山的所见:走了十里路来到山门,白墙上还能看清题字。梁武帝的陵墓早已破败,只有老虎的脚印;高僧讲经的院落只剩松涛声。寺院长廊的壁画斑驳脱落,隐约可见僧人画像;石壁上游客的题名也蒙上了灰尘。这些细节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出寺庙从辉煌到衰败的过程。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悟:何必刻意去参悟"万物皆空"的佛理呢?眼前这破败的寺庙景象,不就是人生无常最好的证明吗?作者用寺庙的兴衰作比喻,说明荣华富贵终将消散,点出"人生短暂"这个永恒主题。
全诗妙在不用说教,而是让荒寺的实景自己"说话"。斑驳的壁画、蒙尘的题名,这些具体意象比抽象道理更有说服力,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生哲理。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