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已攀桂,先生犹卧云(《寄李频及第》,见《鉴戒录》)。
把得新诗草里论⑴。
枯井夜闻邻果落,废巢寒见别禽来⑵。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境遇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弟子已攀桂,先生犹卧云"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已经科举高中("攀桂"指登科),而老师依然隐居山野("卧云"形容超脱世俗)。这里暗含对功名与隐逸两种人生选择的思考——学生追逐世俗成功,老师则保持淡泊。短短十个字,道出了师徒不同的人生轨迹。

第三句"把得新诗草里论"描绘师生互动场景:在草野间讨论新写的诗。这个画面传递出超越身份变化的情谊,科举功名并未冲淡师生间纯粹的精神交流。

后两句"枯井夜闻邻果落,废巢寒见别禽来"转向自然意象:夜深人静时听到果实落入枯井的声响,废弃鸟巢中看到其他禽鸟来栖息。这两个细节生动展现了生命更替的必然——衰败中孕育新生,离别后会有新的相遇。枯井与废巢的"废"与果实、禽鸟的"新"形成巧妙呼应,暗示万物轮回的哲理。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从师生境遇对比,到草堂论诗温情,再到自然界的枯荣变化,层层递进中展现了对人生变迁的坦然态度。诗人用最平常的事物——枯井、废巢、落果、飞鸟,道出了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新旧交替是永恒规律,不必为得失过分执着。这种将人生感悟融入日常观察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