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虚上人游天台

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
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虚上人)前往天台山修行的情景,展现了山中清幽的修行环境和僧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首联"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写僧人启程时的景象。"青冥"指高远的天空,暗示修行之路通向高远境界。"独随缘"体现僧人顺应自然、超然物外的态度。

颔联"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点明离别时间(初春)和修行生活(夜间坐禅)。"何山"的疑问语气增添了一丝漂泊感,也暗示修行之地的神秘。

颈联"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用鲜明的视觉对比勾勒天台山景色:幽深的树林掩映着石桥,晴朗天空映衬着红色寺观。一动一静,一明一暗,画面感极强。

尾联"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直接赞叹天台山是绝佳修行地,并关切询问僧人打算在此修行多久。这个问句拉近了读者与诗境的距离,让超脱的修行主题多了几分人间温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出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诗中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美,以及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禅意。诗人没有刻意说理,但通过"石桥""朱阙"等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到修行圣地的魅力。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