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疏雨洗天清,枕簟(diàn)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枕席生凉,肃杀秋风吹动梧桐叶,声似报秋,自己千里飘零,亦如同这风中桐叶。
枕簟:枕头和竹席。客身:流落之身。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梦里不知身是客。”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一梦醒来,古台城上,月色已逐渐暗淡,江潮涨得水与岸平。惟愿再追寻昔日新亭的慷慨之声,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见,惟见烟草青青。
台城: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便须:即便。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王谢宅:指东晋王、谢士族的宅邸。烟草:被烟岚笼罩着的草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枕席生凉,肃杀秋风吹动梧桐叶,声似报秋,自己千里飘零,亦如同这风中桐叶。
一梦醒来,古台城上,月色已逐渐暗淡,江潮涨得水与岸平。惟愿再追寻昔日新亭的慷慨之声,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见,惟见烟草青青。
注释
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
客身:流落之身。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梦里不知身是客。”
台城: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便须:即便。
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
王谢宅:指东晋王、谢士族的宅邸。
烟草:被烟岚笼罩着的草色。
创作背景
元十六年(1279年),邓剡在厓山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
赏析
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词的上片,“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词的下片,“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梦醒之后,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词人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邓剡对世事无常、朝代兴亡的感慨,因为真实的遭遇而显得格外深沉,结句移情入景,寓激于婉,凄苦的亡国之音,袅袅不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秋日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先,诗的开头“疏雨洗天清”,说的是细雨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清澈。这里的“疏雨”意味着雨势不大,轻轻柔柔地洗刷了天空,让天空显得更加明亮。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雨后的清新和宁静。
接着,“枕簟凉生”,描述的是诗人在夜晚感受到的清凉。这里的“枕簟”指的是古代的枕头和竹席,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凉爽,可能是因为夜深人静,或者是因为雨后的天气变得凉爽。
“井桐一叶做秋声”,用“井桐”和“一叶”来形容秋天的声音,非常生动。井桐是一种树木,秋天时它的叶子会落下来,诗人用“一叶”来代表这一声音,形象地表达了秋天来临的感觉。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人自比落叶,觉得自己像一片无依无靠的叶子,随风飘零,无人关注。这里的“客身”指的是自己作为客居他乡的人。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诗人通过梦境回到了古台城,看到了月光下平静的潮水。这里的“古台城”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城市,诗人通过这个场景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最后,“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诗人表示即使身处异乡,也要借酒消愁,去寻找新的生活。而“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则是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那些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只剩下烟草青青,一片荒凉。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诗词中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