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游晚归感怀

青山衔半日,别去莫淹留。
烟敛孤村晚,芦残两岸秋。
僧归山后寺,人倚夕阳楼。
篱菊寒犹艳,邻牛夜不收。
傒奴为候吏,驽骑胜鸣驺。
世态如云变,年光逐水流。
塞翁非失马,庄叟叹牺牛。
横笛吹新恨,寒砧捣旧愁。
食场驹皎皎,在野鹿呦呦。
谤以虚名起,官因愚直休。
心长驰北阙,衰不梦东周。
日损潘郎貌,霜凋季子裘。
诗惭何水部,狂学白江州。
鸿宝终须献,明珠且莫投。
山精何处采,石髓杳难求。
无论朝中客,闲人亦白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诗人从乡村游玩归来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开头四句写景:夕阳半挂在青山间,诗人告别这美景继续赶路。暮色中孤村炊烟袅袅,两岸的芦苇在秋风中凋零。画面宁静中带着萧瑟,为全诗定下淡淡的忧伤基调。

中间部分通过一系列对比表达人生感悟:僧人回寺、游人倚楼,看似平常的场景却暗含"世人各有归宿"的深意。菊花在寒风中绽放,老牛夜不归栏,这些细节透露出诗人对质朴乡村生活的留恋。随后笔锋一转,用"塞翁失马""庄子叹牛"的典故,说明福祸难料、身不由己的道理。

最后八句是诗人的自我剖白:他感叹自己因正直被罢官,虽心系朝廷却年华老去。用"潘岳白发""苏秦衣破"的典故,自嘲容颜憔悴、仕途失意。但结尾又自我宽慰:与其追求虚无的功名(鸿宝明珠),不如像山野间的鹿一样自由。最后以"朝中客也白头"作结,暗示无论贫富贵贱,谁都逃不过时光的冲刷。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动画:夕阳、孤村、残芦、老牛构成静谧的秋景,而横笛声、捣衣声又为画面增添音效。诗人将人生感悟融入寻常景物,既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也有"岁月不待人"的惆怅,读来令人共鸣。

李开先

(1502—1568)明山东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嘉靖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罢归,治田产,蓄声伎,家居近三十年。征歌度曲,为新声小令,诗歌豪放,尤工词曲,不循格律,诙谐调笑,信手放笔。自谓藏曲最富,有“词山曲海”之目。曾刻元乔梦符、张小山小令。作传奇《宝剑记》,又有《登坛记》,今佚。又有《词谑》、《闲居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