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清山”一作“青山”)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译文及注释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自南宋建都杭州以来,舍弃了汴梁巍峨的宫阙。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此时号称中兴宋室,可有几个将领能克敌制胜呢?反倒是主和负国的奸臣一直掌权。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清山”一作“青山”)
在寒雨中,岳王祠庙满是黄叶堆积,青山野坟间白云霭霭。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为什么朱仙镇大捷之后,岳将军就再没能打胜仗、高奏凯歌了呢?

译文

自南宋建都杭州以来,舍弃了汴梁巍峨的宫阙。此时号称中兴宋室,可有几个将领能克敌制胜呢?反倒是主和负国的奸臣一直掌权。在寒雨中,岳王祠庙满是黄叶堆积,青山野坟间白云霭霭。为什么朱仙镇大捷之后,岳将军就再没能打胜仗、高奏凯歌了呢?

评析

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南下迁都南京,以躲避鞑靼大军的刀锋,在一片迁都声中,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这首诗用南宋迁都的故事来向人们说明迁都是错误的,在这首诗中,于谦很痛心宋的迁都,他更痛心当今的的时事,诗中虽然没有直说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全诗强烈的侵透他的坚守北京的主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借古讽今,通过怀念岳飞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奸臣的愤慨。

开头两句写岳飞当年单枪匹马渡过钱塘江,回望北方汴京(开封)的宫殿已经远不可见,暗示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背景。三四句直接点出主题:那些号称要复兴国家的将领,谁真的去抵抗敌人了?反倒是卖国贼主张求和,害死了岳飞。这里用"负国奸臣"痛斥秦桧等人。

五六句用景物烘托悲凉气氛:古祠里黄叶堆积,寒雨萧瑟;岳飞墓孤零零地躺在青山中,只有白云相伴。最后两句最扎心:为什么从朱仙镇大捷后,就再也没听到岳飞胜利的消息?因为不久后岳飞就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害死了。这种戛然而止的质问,让读者瞬间体会到忠臣冤死的巨大遗憾。

全诗像一部微型历史纪录片:先展现时代背景,再揭露忠奸对立,接着用荒凉景物渲染悲情,最后用尖锐提问收尾。没有直接说"岳飞死得冤",但每个字都在为英雄鸣不平。最厉害的是,明明写的是宋朝的事,明朝人读来照样会联想到当代的忠奸斗争,这就是好诗的力量——它能穿越时空,永远戳中人心。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