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铁笔屠宗哲
秦灰已冷文字灭,峄山火焚石鼓裂。跨斯肩籀属何人,汉隶唐分竞殊劣。
若人笔力森积铁,屋雨漏痕钗股折。燕京死却茅召之,四明乃遇屠宗哲。
亭前墨妙声登登,野客海乡归未能。预拂悬崖一片石,要须元结颂中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展现了屠宗哲书法艺术的非凡造诣。
开头用历史典故做铺垫: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代文字几乎失传;峄山石刻和石鼓文这些珍贵文物也遭破坏。诗人感叹,从秦朝到唐朝,书法艺术逐渐衰落,很少有人能继承古代大师的精髓。
接着笔锋一转,夸赞屠宗哲的书法刚劲有力,像铁铸一般结实,笔画如雨水渗漏的痕迹般自然,又像折断的金钗般干脆利落。当时北京有名的书法家茅召之去世后,诗人在四明(今宁波)遇到了屠宗哲,发现他的书法技艺同样高超。
最后诗人表达遗憾:虽然屠宗哲在亭前挥毫泼墨、名声远扬,但自己因漂泊在外无法亲眼目睹。他想象着屠宗哲未来会在悬崖上题字,像唐代元结写《中兴颂》那样,用书法歌颂国家复兴的伟业。
核心魅力: 1. 历史厚重感:用秦朝到唐朝的书法变迁做背景,突出屠宗哲的艺术价值。 2. 生动比喻:用"铁铸""雨痕""金钗"等日常事物形容书法,让抽象艺术变得可感。 3. 情感真挚:既有对艺术失传的惋惜,又有对遇到知音的欣喜,最后还寄托了家国情怀。
普通人能理解的亮点: - 就像今天说"某歌手继承了邓丽君的嗓音,秒杀当代流量明星"一样,诗人用对比手法突出屠宗哲的厉害。 - 把书法比作"铁块""漏雨",让人瞬间想象出笔画的力道和韵律。 - 结尾的"悬崖题字"如同现代人期待艺术家创作震撼时代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
张宣
(?—1373)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初名瑄,字藻重,一作藻仲。少负才名,明洪武元年以考礼征,预修《元史》。太祖召至殿廷,擢翰林院编修,常呼为张家小秀才。洪武六年谪徙濠梁,道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