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东湖畔的古树与空亭的静谧画面,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的交融,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敬仰与追思。
前两句写景:老树高耸入云,轻拂晴空,树丛中掩映着一座空亭,相传是古代隐士聘君曾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拂晴云"的动感,赋予老树生命力;"空亭"则暗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中间四句转入细节描写:黄莺在雨后新绿的树荫中啼鸣,乌鸦在夕阳斜照的凉影里啼叫。诗人联想到当年有人悬木榻(表示恭敬待客)邀请高士聘君,如今却只能在坟前献上生刍(鲜草)祭奠。这里用莺啼鸦鸣的对比,既写出生机与萧瑟并存的意境,又暗含古今对比。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千年过去,聘君的高尚风范仍通过遗像留存,令人仰望时仿佛能闻到那清雅的芬芳。"挹清芬"这个动作化抽象为具体,把对美德的敬仰转化为可感知的嗅觉体验。
全诗妙在将眼前景、历史事、心中情自然融合,用老树、空亭、鸟鸣等寻常景物,引出对高士风骨的追慕。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曾棨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