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古朴的禅意空间,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超脱尘世的意境。
前两句用两个巧妙的比喻: 1. "矮伯"(低矮的柏树)被比作周朝的史官老子,暗指柏树虽矮却充满智慧,像道家始祖一样看透世事。 2. "瘦梅"(清瘦的梅枝)被比作屈原的《离骚》,既写梅枝如文字般清瘦有力,又暗示梅花高洁的品格。
后两句转入动态描写: 诗人推开窗户想找登山的路,却发现路上长满青苔,还落着水鸟的羽毛。这个画面透露出三层意味: - 人迹罕至(青苔密布) - 自然生机(鹳鸟栖息) - 禅意境界(无需刻意寻找出路)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历史人物比喻植物,赋予静物人格魅力 2. 通过"推窗"这个小动作,带出整个幽静的环境 3. 最后用"鹳毛"这个轻盈的细节,让画面突然生动起来 4. 整体营造出"不刻意求道,道自然显现"的禅理
就像用手机拍下四个镜头:智慧的老柏树、清雅的梅枝、推窗的瞬间、苔径上的鸟羽,组合成一幅充满哲思的山水小品。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