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天王寺夜宿时有感而发。全诗通过对比官场现实与内心追求,展现了一个官员的自我反思和对清净境界的向往。
前四句是作者的自我检讨:在沿海地区执政已有一段时间,却未能实现理想政绩,面对百姓时内心充满愧疚。他意识到单纯用文书惩罚狡猾的官吏并不能解决问题,而社会风气未能改善也让自己这个"良臣"显得愚昧无能。这里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五六句用两个比喻表达心迹:像壶中冰一样保持内心清白无瑕,像平静水面般不刻意追求下属的忠诚("见鳞"指看到鱼,比喻下属的真面目)。这两个意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清廉自守的坚持。
最后两句点明写作场景:在佛寺清净的夜晚观察佛法所说的"色相"(物质世界的表象),恍然觉得自己回归到了更本真的状态。这里的"前老更前身"可以理解为找回初心或本真自我。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诚的自省精神。一个官员不推诿责任,坦然承认不足,同时在复杂官场中坚守节操,最终在佛寺的宁静中获得心灵解脱。这种对自我要求的严苛与对精神净土的向往,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诗中"壶冰""镜水"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哲理,是值得品味的亮点。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