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园先生写双竹见贻却寄

近代论墨竹,颇觉真赏寡。
日如瘦而弱,板桥恣而野。
馀子等自郐,怒墨徒狼藉。
越园澹荡人,胸次成大雅。
烟霞资啸傲,泉石供陶写。
远书辱厚贻,展纸诧神化。
斜枝如欲风,湿叶恍露下。
气清入劲健,意远得潇洒。
想见落笔时,神识悠以睱。
江湖方滔滔,茅苇弥中夏。
高节每见嗤,众条竟娇姹。
还期砺霜筠,戛影岁寒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朋友越园先生赠送的一幅双竹画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通过对比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独特理解和对朋友画艺的钦佩。

开头几句,作者吐槽当时画竹的风气:要么画得干瘦无力,要么像郑板桥那样过于狂放,其他人更是画得乱七八糟。这是为了突出越园先生的与众不同。

接着大力夸赞越园先生:说他是个淡泊洒脱的人,胸襟开阔,常以山水陶冶性情。收到他远道寄来的画作,打开一看就被震撼了——斜斜的竹枝仿佛在风中摇曳,湿润的竹叶像是挂着露珠,整体既清秀又有力,意境深远而潇洒。可以想象他作画时那种从容自在的状态。

最后一段由画及人,借竹言志:当下世道纷乱("江湖方滔滔"),到处都是庸俗之辈("茅苇弥中夏")。竹子象征的高尚品格常被嘲笑,各种花草却在争奇斗艳。但作者仍期待能像经霜的竹子一样,在寒冬之夜保持挺拔,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这里既是对朋友的期许,也是自我勉励。

全诗最妙的是把看画的感受、对画家的赞美,以及竹子象征的品格自然融合,最后升华到对处世态度的思考。画中的竹子不仅是艺术品,更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