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
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
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
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用直白的语言揭示了行动失败背后的深层原因。

前两句直接点出刺杀失败的结果:匕首没刺中,荆轲反被反杀,装在盒子里的将军头颅(指樊於期首级)也白费了。这里用"壮士丑"这种反差表述,暗含对行动粗糙的批评。

中间四句犀利指出问题根源:荆轲赴死只是为了报答田光(燕国谋士),根本没考虑刺杀是否真能救国。特别是"舞阳在前何所为"这句,直接质问当时13岁的秦舞阳(荆轲副手)被吓瘫在地,完全没发挥作用。

最后两句点破关键失误:燕太子丹急着催荆轲出发,却没等真正的帮手(传说中另一位勇士)到来。这种仓促决策直接导致刺杀失败,暗示政治行动不能光凭热血,更需要周密准备。

全诗用一连串质问展开,像侦探破案般层层剖析失败原因。没有直接赞美荆轲的勇敢,反而通过揭露准备不足、用人不当、动机偏差等问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启示:匹夫之勇难成大事,真正的英雄需要智慧与准备。这种反传统的解读角度,正是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朱邦宪

松江府上海人,字察卿。父朱豹,官福州太守。幼敏慧,九岁丧父,哀毁如成人。为太学生。性慷慨,能急人之难。耻为纨裤子弟及儒生。博览典籍,不屑为时文,诗笔古雅绝伦。与四明沈明臣、吴门王稚登最厚善。著有《朱邦宪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