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晚天阔。
秋意江城漏泄。
河桥路,憔悴绿杨,几点归鸦弄残叶。
征衫大瘦绝。
弹铗。
清游未歇。
凉阴袖,三四暮蝉,似向西风诉离别。
平原控金埒。
看野草凄迷,疲马争啮。
烟中楼阁云堆叠。
望远水无际,乱峰争暝,苍茫残照赴雉堞。
正搔首时节。
凝结。
乱愁积。
算抑郁襟怀,筝柱能说。
黄昏泪洒青袍热。
但玉尘捶碎,唾壶敲缺。
遥情千里,试寄与,雁外月。
秋意江城漏泄。
河桥路,憔悴绿杨,几点归鸦弄残叶。
征衫大瘦绝。
弹铗。
清游未歇。
凉阴袖,三四暮蝉,似向西风诉离别。
平原控金埒。
看野草凄迷,疲马争啮。
烟中楼阁云堆叠。
望远水无际,乱峰争暝,苍茫残照赴雉堞。
正搔首时节。
凝结。
乱愁积。
算抑郁襟怀,筝柱能说。
黄昏泪洒青袍热。
但玉尘捶碎,唾壶敲缺。
遥情千里,试寄与,雁外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兰陵王》描绘了一个秋日黄昏的苍凉景象,充满了游子漂泊的孤寂与愁绪。全词分三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情感。
开篇用"晚天阔"拉开空间感,江城秋意从细节中流露:河桥边的绿杨憔悴,几只乌鸦在残叶间盘旋。游子衣衫单薄却仍在路上,寒蝉的鸣叫仿佛在替人诉说离愁。这里用瘦衣、弹剑(铗)等细节,暗示主人公的落魄与不甘。
第二部分镜头转向平原:野草杂乱,疲惫的马匹低头啃草,烟云中的楼阁显得虚幻。远山在暮色中模糊,城墙上的夕阳更添苍茫。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压抑迷茫的氛围,为下文情感爆发做铺垫。
最后部分直抒胸臆:愁绪凝结成块,古筝的弦柱(筝柱)仿佛能弹出心中郁结。黄昏泪湿衣襟,激动得捶碎玉柄(玉尘)、敲缺唾壶(古人吐痰的壶,这里借指发泄情绪)。最终将深情托付给千里外的大雁与月亮,留下无尽怅惘。
全词妙在将抽象愁绪具象化:用瘦衣显落魄,用寒蝉代心声,连捶碎器物都成为情感外化的表现。最动人的是结尾——无法排解的愁绪,最终只能交付给自然,这种无力感恰恰引起每个游子的共鸣。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