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蚕

青萍叶大桐花落,村村又鸣鸠妇。细雨如尘,馀寒若水,蚁动吴奁时候。

狸奴聘否。怪生客偏憎,闭门长昼。守定芦帘,三眠三起似人柳。

深窗几回罢绣,挽笼钩陌上,亲费掺手。夜屋灯边,晓墙烟外,最怕银筐饥后。

心情渐逗。记瓦卦曾占,蔟山将就。待写双蛾,更呼邻女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养蚕人家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细腻的情感。

上片(前半部分)从自然景物写起:浮萍叶片舒展、桐花飘落,村里斑鸠啼叫,点明这是春末夏初的养蚕时节。"细雨如尘"三句用比喻写出潮湿微寒的天气,蚕卵像蚂蚁般蠕动在吴地产的蚕种纸上。接着突然插入猫咪的趣笔:主人责怪猫咪对生人凶巴巴,整天关着门防打扰,就像垂柳枝条安静低垂般守护着蚕室。这里用"三眠三起"既形容柳条随风起伏,也暗指蚕宝宝蜕皮休眠的生长规律。

下片(后半部分)转入养蚕女子的日常:她们多次放下针线活,亲自到田间采摘桑叶。通过"夜屋灯边"与"晓墙烟外"的昼夜对照,突出养蚕人最担心蚕儿挨饿的焦虑。随着蚕事推进,人们的心情也活跃起来——回忆用瓦片占卜蚕事吉凶,准备结茧用的蔟山。结尾处笔锋一转,女子们暂时抛开养蚕的紧张,相约画眉梳妆、呼朋引伴,展现出劳动之余的生活情趣。

全词妙在将养蚕的专业术语(如"吴奁""三眠""蔟山")自然融入生活场景,既有"细雨如尘"这样精妙的比喻,又有"狸奴聘否"的俏皮口语。最动人的是通过养蚕这件农事,展现出江南女子既勤劳能干又活泼爱美的立体形象,她们对蚕宝宝像照顾婴儿般细致,也会在忙碌中偷闲追求美丽,充满生活智慧与人性温度。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