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江南从事张侍郎(一作御)

平南门馆凤皇毛,二十华轩立最高。
几处谈天致云雨,早时文海得鲸鳌。
姻联紫府萧窗贵,职称青钱绣服豪。
江徼无虞才不展,衔杯终日咏离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名叫张侍郎(或张御)的江南官员的。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张侍郎的才华、地位和境遇。

首联“平南门馆凤皇毛,二十华轩立最高”用凤凰羽毛比喻张侍郎的出众才华,说他年纪轻轻(二十岁)就身居高位(华轩指华丽的车驾,象征官位)。这两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人公的非凡地位。

颔联“几处谈天致云雨,早时文海得鲸鳌”用两个典故:前句用战国邹衍“谈天”的典故,说张侍郎口才出众,能像古人一样通过言谈影响时局;后句用“文海擒鲸”比喻他在文坛早早崭露头角,像捕获巨鲸一样取得惊人成就。

颈联“姻联紫府萧窗贵,职称青钱绣服豪”描写他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形象:与显贵家族联姻(紫府指神仙居所,比喻权贵),身穿绣花官服(青钱是唐代官员服饰标志),显得既尊贵又英挺。

尾联“江徼无虞才不展,衔杯终日咏离骚”笔锋一转:虽然江南边境(江徼)太平无事,但他的才华反而无处施展,只能像屈原写《离骚》一样借酒消愁。这里暗含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

全诗先扬后抑,前六句极尽赞美,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写法既展现了张侍郎的卓越,又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太平盛世反而让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中“凤凰”“鲸鳌”等华丽比喻,与结尾“咏离骚”的落寞形成有趣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