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边疆移植桃花的画面。前两句用"刘郎种桃"的典故(暗指唐代诗人刘禹锡),说有人把娇艳的桃花从远方移植到新疆阜康,就像把江南春色带到了边塞。后两句聚焦阜康城内的园池,特别点出那里还有几树桃花开得正艳,"妖红"二字用得特别生动,既写出桃花的浓艳,又带着几分边疆特有的野性美。
全诗妙在把两种看似不搭调的元素完美融合:一边是江南柔美的桃花,一边是粗犷的西域边城。通过"移花接木"这个动作,诗人悄悄表达了边疆也能拥有内地风物的惊喜,就像今天我们在新疆看到江南园林时的那种新奇感。最后那个"尚有"用得特别巧妙,暗示虽然移植不易,但终究有桃花在异域绽放,透露出对生命力的赞叹。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