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

醉卧凉阴沁骨清,石床冰簟梦难成。
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竹林纳凉的夏夜体验,通过四个生活化的镜头展现了竹林的魅力。

第一句"醉卧凉阴沁骨清"像一张特写照片:诗人醉醺醺地躺在竹荫下,竹林的凉意像薄荷糖一样渗入骨髓。这里的"醉"可能是喝酒微醺,也可能是被竹林美景陶醉,用身体感受写出了竹荫的清凉程度。

第二句"石床冰簟梦难成"把镜头拉远:坚硬的石床铺着凉席,但凉得反而睡不着。这种矛盾的体验很真实——我们夏天贪凉睡地板,结果太凉反而失眠,诗人用生活经验写出了竹林特有的寒意。

第三句"月明午夜生虚籁"镜头转向夜空:午夜月光下,竹林自动奏响天然音乐。"虚籁"这个词很妙,既说声音缥缈,又暗示是风穿过空心竹管发出的独特声响,比普通树叶声更空灵。

最后"误听风声是雨声"是个声音特写:竹叶摩擦声太像下雨,让人产生错觉。这个细节特别生动,就像我们听到空调滴水误以为下雨一样,用听觉错觉反衬出竹林声响的特殊质感。

全诗妙在不用一个"竹"字,却通过触觉(凉)、听觉(声)、视觉(月)多方面呈现了竹林的特色。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夏夜纳凉的真实体验——想乘凉结果被凉得睡不着,这种带着生活幽默感的描写,让古诗离我们特别近。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