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萸香慢 和彊村九日焦岩登高词

轧茱萸,焦岩招手,词人共是仙曹。泛凌江单舸,灵胥眼,海门高。

风雨年年重九,甚今年残照,与煖霜袍。对江山、摇落不是旧题糕。

关塞路,影消梦消。松寥阁自前朝。呼旧酒,炙新螯。

望南山不见,寻寻觅觅,暮暮朝朝。雁来数行题字,回帆掺,荡归潮。

尽人閒难开笑口,桑田掷米,新句得恁相招。愁重痒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段(从开头到"影消梦消"): 诗人用"茱萸""焦岩"这些重阳节的典型意象开篇,说一群文人像神仙一样乘着小船在江上聚会。但今年重阳节的风雨和往年不同,夕阳照在薄霜外套上,眼前的江山已经变了模样,不再是过去题诗咏糕的热闹景象。边关的道路上,往日的影子、梦想都消散了。

第二段("松寥阁自前朝"到"暮暮朝朝"): 诗人来到历史悠久的松寥阁,喝酒吃蟹,却望不见南山(象征理想或故乡)。"寻寻觅觅"化用李清照的词,表达反复寻找却不得的失落,"暮暮朝朝"强调这种惆怅日复一日地持续。

第三段(最后部分): 看到雁群飞过,像在天上写字,但船终究要随潮水归去。诗人感叹人间难得开心,用"桑田掷米"的典故(传说麻姑说见过东海三次变桑田)说世事变化太快。新写的诗句也难解忧愁,就像痒了怎么挠都不舒服,形象地写出愁绪难消的感觉。

全词妙在: 1. 用"招手""笑口""痒搔"等生活化比喻,把抽象愁绪写得生动 2. "寻寻觅觅,暮暮朝朝"用叠词制造回环往复的韵律 3. 通过"茱萸-风雨-霜袍-归雁"的意象串联,展现时间流逝的苍凉 4. 最后用"挠痒"的日常动作收尾,举重若轻地化解沉重愁思

本质上是在说:即使和好友登高饮酒、写诗唱和,也难掩对世事变迁的无奈,这种愁就像皮肤发痒,明知挠不解决问题却停不下来。

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