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卓水 其二

寒釭挑尽火重生,竹有清声月有明。
一夜客窗眠不稳,却听山犬吠柴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夜宿山村的失眠夜晚,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孤独与思乡的情绪。

第一句"寒釭挑尽火重生"写的是深夜挑灯的场景。油灯快要燃尽了,旅人拨动灯芯让火焰重新亮起来,这个细微动作说明他深夜未眠。一个"寒"字既写秋夜的凉意,也暗示内心的孤寂。

第二句"竹有清声月有明"转向窗外景色。风吹竹林沙沙作响,月光清冷明亮,这两个意象构成一幅宁静的山村夜景。但越是安静的环境,越反衬出旅人的辗转难眠。

后两句直接点明失眠状态。"一夜客窗眠不稳"直白地说整夜睡不着,"客"字点明他异乡人的身份。最后"却听山犬吠柴荆"最妙,睡不着只能听着山狗对着柴门吠叫,这突如其来的犬吠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也搅动着旅人的心绪。

全诗妙在通过"挑灯芯""听竹声""看月光""闻犬吠"这些具体的小事,把抽象的乡愁写得真实可感。我们都有过在陌生环境失眠的经历,诗人捕捉的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漂泊感。看似平淡的乡村夜景里,藏着每个旅人都懂的心事。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