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云里,□□□□,侍臣□□鹄立。
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暮娉婷争出。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如今对,山城皓月,但余叹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盛景,同时透露出作者对青春逝去的感慨。

上片(前半部分)用绚丽的笔法勾勒元宵夜景: 1. "鳌冠仙山""龙衔瑞烛"等句,用神话意象形容彩灯璀璨,仿佛仙山龙灯在空中交相辉映。 2. "紫烟黄云"描写焰火腾空的壮观,人们仰头观赏时如同重见天日般惊喜。 3. 侍臣"鹄立"(像天鹅般站立)的细节,暗示这可能是宫廷庆典场景。

下片(后半部分)转入个人感怀: 1. "珠帘开遍"写贵族女子们争相出游,在"倾国丛中"(美人堆里)突然听到皇家仪仗的声响。 2. "貂裘小帽"三句回忆自己年轻时纵马游玩的潇洒,与眼前"山城皓月"的冷清形成对比。 3. 结尾"但余叹息"直接道出中年人的怅惘:昔日热闹已成追忆,只剩明月相伴的孤寂。

全词妙在: - 像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从全景式灯火描写转到个人特写 - 用"黄云孤起"等意象暗喻人生境遇的变化 - 最后明月意象既呼应开头的灯火,又成为孤独的象征 - 通过节日狂欢反衬个人落寞,形成强烈情感张力

普通读者可以感受到:再盛大的繁华终会散去,唯有记忆中的青春光影与眼前的明月长存。这种古今相通的人生感悟,正是词作打动人心之处。

王之望

王之望(1102-1170),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