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公啸台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门,久之若有悟。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古台,传说中曾是阮籍(三国时期著名文人)长啸抒怀的地方。诗人通过眼前的荒凉景象,引发对古人的追思和感悟。

前四句写实景:荒台上长满荆棘杂草,几乎找不到上去的路。这里相传是阮籍当年放声长啸的地方。用"森荆杞"、"蒙笼"等词生动表现出荒芜感。

中间四句写感受:虽然阮籍已逝去很久,但清风吹过树林时,仿佛还能感受到他当年的风采。诗人攀上荒台,想体会古人当时的心境。这里"清风动林树"的描写很巧妙,让无形的"遗趣"变得可感可知。

最后四句写感悟:在杂草丛生的门前静立许久,突然有所领悟——虽然古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光芒永不熄灭,千年后依然令人敬仰。"灵光未歇灭"这个比喻很贴切,把抽象的精神传承具象化了。

全诗通过"荒台-追忆-感悟"的结构,表达了"伟大精神永存"的主题。最打动人的是诗人站在古人遗迹前的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让读者也能体会到:真正的精神财富不会随时间消逝。诗中"清风"、"灵光"等意象清新自然,很容易引发共鸣。

包融

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