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与艰辛,用画面感极强的语言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前两句"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像航拍镜头般展现边关地形:玉门关外群山像千万层屏障,而每座山头都立着烽火台。"总是烽"三字透露出战事频繁,边防一刻不能松懈。
后两句把镜头拉近到士兵的日常:"人依远戍须看火"说战士要时刻紧盯烽火信号,随时准备战斗;"马踏深山不见踪"则生动描写骑兵在深山巡逻时,转眼就被茂密山林吞没身影。这两句通过"看火"和"不见踪"的对比,既表现了边防的警惕性,又暗示了深山行军的危险。
全诗没有直接写战争,但通过连绵的烽火台、警觉的士兵、神秘莫测的深山巡逻这些典型场景,让我们感受到边关将士时刻紧绷的神经和艰苦的生存环境。诗人像用文字作画,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动态的边塞防卫图。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