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拾遗赴阙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崔拾遗的官员奉诏入京的场景,展现了其清廉正直的形象和复杂心境。

前两句用"清貌淩寒玉"比喻崔拾遗清冷高洁的品格,就像寒玉一样不染尘埃。他清晨就赶来接受皇帝的任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了崔拾遗的处境。"天子诏"代表皇命不可违,而"主人知"则暗示他与现任上司的情谊。佩剑上朝的庄严与"风霜独立"的孤寂形成反差,暗示官场中保持操守的不易。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名声太高反而难以久留,并非刻意追求高位。这里既有对官场规则的无奈,也暗含"高处不胜寒"的人生感悟。诗人用"九霄"这个意象,既指高位也暗喻理想境界,说明崔拾遗的升迁并非刻意钻营的结果。

全诗通过简洁的意象和巧妙的对比,塑造了一个清廉官员的形象,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官场中保持操守的艰难。诗中寒玉、风霜等冷色调意象的运用,与"九霄"形成温度对比,强化了这种孤高感。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