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春江渺(miǎo)渺抱樯(qiáng)流,烟草茸(róng)茸一片愁。
暮春时节的长江水面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笼罩在烟霭之中的繁草,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
谒(yè):拜会。荆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封号“荆国公”的简称。春江:暮春时节的长江。渺渺:指江面辽阔宽广。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烟草:笼罩在烟霭之中的草。茸茸:花草柔密,非常繁盛的样子。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回望江宁,只看见柳花飞尽,城头春旗在黄昏中招展,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
春旗:春日之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时节的长江水面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笼罩在烟霭之中的繁草,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
回望江宁,只看见柳花飞尽,城头春旗在黄昏中招展,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
注释
谒(yè):拜会。
荆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封号“荆国公”的简称。
春江:暮春时节的长江。
渺渺:指江面辽阔宽广。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
烟草:笼罩在烟霭之中的草。
茸茸:花草柔密,非常繁盛的样子。
春旗:春日之旗。
创作背景
王安石是诗人尊敬的长辈,诗人曾游学于他的门下。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此诗就是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人往访不遇之作,借以表达诗人对王安石的景仰和崇敬之情。
赏析
此诗前两句归舟所见大江、岸上之景,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环境;后两句写作者造访不遇返回时的怅惘之情。全诗借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暮春之景,融入诗人对长辈尊敬盼见而未见之悠长不尽愁情,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即写归舟所见大江的情景。第一句写江水,“春江”点出时令,“渺渺”点出水面的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春江浩荡,水光接天,江面上飘着一片白帆,景象极美。然而江面愈是宽阔,愈衬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而这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如同舟中也载着诗人的万斛烦愁。表面上全是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寓情。
次句写岸上。“茸茸”点出花草的柔密茂盛,从下文“柳花”来看,可知此时已是暮春,春草已经长得非常繁盛,此刻被笼罩在烟霭之中,迷迷茫茫,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春草连绵不绝,哀愁也无尽无休。以上两句写景物,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些景物中,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境界,烘托出他的失望心情。
访人不遇,使人怅恨。所以临归去时,即使明知已没有希望,诗人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向被访者居住的地方或方向频频回首,这是访人不遇的一种普遍心理。诗人此次离开江宁,不知何日才能再来,所以不可能掉头不顾。然而回望江宁,惟见柳花乱飞,城头春旗招展,太阳已快落山,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柳花吹尽”说明凝望的时间已久;“春旗催日”则是说落日已在城头所建的旗帜之下,春旗迎风飘扬,好像在催促它快快落去。纷纷乱飞的柳花使人心烦,落日的余辉告诉人时间已晚,夜色将临,没有可能见到所访之人了。诗人心中的怅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样远,那样深,那样悠长不尽。
全诗通篇四句,采用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深得唐人风致,用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渲染了一种苍茫迷离的氛围,烘托出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傍晚寻访友人不遇的怅惘场景,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解析:
画面感十足的春日江景 开篇就像电影镜头:春江浩渺,船桅的影子倒映在流动的江水中,岸边野草茂密得像铺了层绒毛。这里用"抱樯流"的拟人写法,让江水仿佛温柔环抱着船桅,而"茸茸"的草浪则暗含了诗人心中毛茸茸的愁绪。
藏着巧思的意象选择 诗人特意选取"柳花"这个暮春标志物——柳絮被风吹尽,暗示等待时间之长,也暗喻访友不遇的失落像飘散的柳絮无处着落。"春旗催日"的描写更妙,把黄昏时城头旗帜在风中翻卷的景象,想象成旗帜在催促太阳快点落山,这种时间流逝的焦虑感扑面而来。
含蓄的情感表达 全诗没有直接说"我好失望",但通过烟草含愁、柳花吹尽、夕阳西下三个层次,把等待时的期待、久候的焦灼、最终落空的惆怅,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现。特别是最后"人不见"与"日下城头"的呼应,让人仿佛看见诗人孤身站在暮色中的身影。
现代人也能共鸣的意境 这种"赴约不遇"的体验古今相通——就像现代人精心赴约却收到"临时有事"的消息,眼前再美的风景也会蒙上一层失落。诗人把这种微妙情绪融化在春江晚照中,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柔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