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篇

鼓鼕鼕,夜何其,月明露白风凄凄。
阑干北斗映南箕,莎鸡入户流萤飞。
鸣玉佩,步瑶墀,揎皓腕,出凤帏。
念君不归捣君衣,心烦力疾双杵挥,寒影散乱声参差。
轻绡举,绣带垂,调玉节,泪交颐。
庭柯叶落乌夜啼,流音回转听者悲。
熠熠鱼舒锦,出自流黄机。
裁为合欢被,夜夜待君归。
君今未解黄龙戍,贱妾年年空捣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秋夜为远行丈夫捣衣的场景,通过细腻的动作和景物描写,传递出深深的思念与孤独。

时间与氛围: 开篇用"鼓声咚咚"和"月明露白"点出深夜的寂静,秋风凄凉,北斗星和萤火虫的细节让画面更生动。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暗示女子内心的落寞。

人物刻画: 女子穿着华贵("鸣玉佩"),却做着捣衣的粗活,这个反差凸显她为爱付出的决心。"心烦力疾双杵挥"用急促的捣衣动作,外化她内心的焦灼。眼泪顺着捣衣节奏滑落,说明思念已无法抑制。

情感递进: 从"念君不归"到"夜夜待君归",情感层层深入。她把思念织进被褥("合欢被"),却等不来团圆。最后两句直白点破丈夫戍边未归、自己年复一年空等的残酷现实,让全诗情感达到高潮。

写作手法: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拍月光下的庭院,再特写女子捣衣时颤抖的手,最后镜头拉远,只剩落叶和乌鸦的哀鸣。这种画面感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女子的孤独。用"鱼鳞般闪光的锦缎"比喻捣衣时飞舞的布料,既美又带着心碎的意味。

核心情感: 表面写捣衣,实则写等待。每一杵都敲在思念的痛点上,华美的服饰与枯燥的劳动形成对比,暗示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最打动人心的,是明知希望渺茫("空捣衣")却仍坚持等待的执着。

张时彻

(1500—1577)浙江鄞县人,字维静,一字九一,号东沙。受业于族子张邦奇,治程朱学。嘉靖二年进士。历官福建、云南、山东、湖广、四川,所至有政绩,终官南京兵部尚书。五十三岁罢官里居。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明文范》、《善行录》、《救急良方》、《芝园定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