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春日里充满闲愁的画面,语言柔美,情感细腻。
上片写小楼中的愁绪。清晨莺声惊醒梦中人,最让人无奈的是春天带来的离别伤感。倚靠栏杆,每一寸都积压着无名的忧愁,这愁绪比曲折的栏杆还要绵长。这里用"秋比栏干曲折"的比喻,巧妙地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愁思的缠绕不断。
下片转向窗外春景。红窗外柳絮飘扬,正是三月暖风、水气芬芳的时节。突然笔锋一转,提出一个俏皮的疑问:是谁摇动船桨移来一篷花影?或许是那位名叫桃根或桃叶的姑娘吧。这里用"桃根桃叶"的典故(晋代王献之的两位爱妾名),既暗示了爱情主题,又给画面增添了浪漫色彩。
全词最妙处在于将沉重愁思与明媚春光形成反差,用"一篷花影"的灵动打破沉闷,最后以猜测的语气收尾,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这种愁而不怨、哀而不伤的笔调,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