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诗

半生霜鬓飘萍迹,几度风餐系柳船。
舞咏未忘雩里在,去来翻似贾胡然。
先生自是今和靖,林下端能友士贤。
二亩孤山应更好,瘦梅疏影小春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半生的文人形象,充满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半生霜鬓飘萍迹,几度风餐系柳船"用生动的比喻,说这位先生头发已白,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经常在风中吃饭,把船拴在柳树下过夜。这里用"霜鬓"形容白发,"飘萍"比喻漂泊无定,画面感很强。

中间四句写他虽然四处漂泊,但始终记得家乡雩里的歌舞聚会("舞咏未忘雩里在"),来去却像个外国商人一样居无定所("贾胡"指西域商人)。诗人称赞这位先生就像当代的隐士林和靖(宋代著名隐士),在树林下能与贤士为友。

最后两句是美好的想象:如果有二亩地像林和靖隐居的孤山那样,在初春时节("小春"指农历十月)欣赏稀疏的梅花影子,那该多好。这里用"瘦梅疏影"勾勒出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般的景象。

全诗通过对比漂泊的现实与隐居的理想,表达了文人追求精神家园的普遍情怀。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恰当,既有对友人漂泊生活的同情,也有对其高尚品格的赞美,最后以美好的想象作结,余韵悠长。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