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舟中 其二 (民国元年)

灯影残宵静,涛声挟雨来。
风尘随处是,怀抱几时开。
肱已惭三折,肠徒剧九回。
劳薪如可爇,未敢惜寒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于民国元年(1912年),作者在印度洋的船上,借夜航之景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坚韧。

前两句"灯影残宵静,涛声挟雨来"描绘了深夜航行的场景:船舱里灯光摇曳,夜深人静,只听得外面波涛汹涌夹杂着雨声。这里用"残宵"暗示长夜难熬,"挟雨"二字让涛声显得更有压迫感。

中间四句直抒胸臆:"风尘随处是"说人生处处是奔波劳苦;"怀抱几时开"表达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理想;"肱已惭三折"用典故自嘲经历多次挫折(古人说"三折肱为良医",指多次失败后变得老练);"肠徒剧九回"形容内心极度痛苦,像肠子打了九个结。

最后两句"劳薪如可爇,未敢惜寒灰"最见风骨:即便自己像被烧尽的木柴(劳薪),只要还能燃烧发光,就绝不吝惜已成灰烬的余热。这里"寒灰"比喻历经磨难后的自己,展现出在困境中仍愿奉献的赤子之心。

全诗妙在将海上夜航的实景与人生际遇的虚境自然融合,既有"涛声雨声"的听觉画面,又有"折肱九回"的心理刻画,最后在自我调侃中升华出"鞠躬尽瘁"的崇高感,把传统士人的担当精神表现得深沉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