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林的清新画卷,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先点明地点——肃城靠近皇家园林,黄山挨着桂宫(可能是宫殿名),为全诗铺设了一个高贵雅致的背景。雨后初晴时,连绵的山峰洗去尘埃,青翠欲滴;雾气散开后,原野的景色毫无遮挡地展现眼前。这两句通过"连峰翠"和"竟野通"的对比,让人感受到雨后的通透感。
中间四句像一组动态镜头:鸟儿在澄澈的天空嬉戏飞翔,彩虹像一座桥跨过水面。夕阳西下时,树林渐渐暗下来,而云散后的山岭显得格外空旷。这里用"排虚"形容鸟儿轻盈的姿态,"跨水"把彩虹拟人化,充满想象力。日落和云收的对照,展现出光影变化的层次感。
最后两句从视觉转到听觉:山泉在石缝间叮咚流淌,山风吹过岩壁发出自然的交响。诗人用"鸣"和"响"两个动词,让安静的山水突然有了声音的活力,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呼吸声。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从远山到近水,从天空到地面,从色彩到声音,把雨后山川的清新、灵动、空旷都生动呈现出来。最妙的是,明明写的是静止的风景,却通过"翔戏""跨""鸣""响"等动词让画面活了起来,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雨后湿润的空气和山风的凉意。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