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离故乡的修行者,在山顶小屋中的宁静生活。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句"故园归路隔天涯"用直白的比喻,说回家乡的路像天边一样遥远。这种距离感既可能是地理上的阻隔,也暗含心理上的疏离,让人感受到主人公漂泊在外的孤独。
第二句"绝顶閒房且寄家"展现主人公的豁达。虽然住在人迹罕至的山顶,却把简陋的僧房当作临时家园。"且"字透露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洒脱。
第三句"翻罢贝多山月上"通过两个动作勾勒出修行日常:白天研读佛经(贝多指贝叶经),夜晚山月升起。这一动一静的转换,呈现了远离尘嚣的规律生活。
最后"一棚花影漾袈裟"是最生动的画面:月光下,花棚的影子洒在僧衣上,随着微风轻轻晃动。"漾"字用得巧妙,既写花影浮动,又暗喻内心的平静被美好的自然触动。袈裟这个细节点明了主人公的僧人身份。
全诗用简练的笔触,把孤独、修行、自然三个主题融合在一起。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孤寂中发现美的能力——虽然远离家乡,但在读经赏月时,偶然瞥见花影与僧衣交织的瞬间,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诗意。这种苦中作乐、闹中取静的生活智慧,正是这首诗最珍贵的部分。
行端
(1254—1341)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