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岛径夷山舍

百里遵鸟径,蓬征信邅回。
暝依渔樵宿,似过(一作遇)黄金台。
缺齧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山深石床冷,海近腥气来。
主人意不浅,屡献流霞杯。
对月抚长剑,愁襟纷莫开。
九衢平如水,胡为涉崔崽。
一饭未遑饱,鹏图信悠哉。
山涛谑细君,吾岂厌蓬莱。
明发又驱马,客思一裴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夜宿山村的所见所感,通过质朴的语言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豪情。

开篇用"百里遵鸟径"形容山路的偏僻难行,就像跟着鸟儿的足迹走了一百里。傍晚借宿在打渔砍柴人家,简陋的环境却让他联想到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的黄金台,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中间部分生动刻画了山居夜宿的体验:石床冰凉、海风腥咸,但热情的主人不断斟酒。诗人喝着酒抚摸长剑,望着月亮,愁绪却像打了结的衣襟怎么也解不开。这里用"愁襟纷莫开"的比喻,把抽象的愁绪写得触手可及。

最后诗人自嘲:明明京城的大路平坦如水面,自己偏要爬险峻的山路;饭都顾不上吃饱,还做着大鹏展翅的梦。借用晋代山涛的典故,说自己并非厌倦仙境,只是天亮又要赶路,满心都是徘徊不去的客愁。

全诗妙在将豪放与细腻融为一体:既有"对月抚长剑"的侠客气概,又有"海近腥气来"的生活细节;既向往"鹏图信悠哉"的远大抱负,又困于"客思一裴回"的现实惆怅。这种矛盾心理通过山村夜宿的场景自然流露,让读者看到古代文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