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早春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译文及注释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延伸。
开国:指建国立都。维:连结。一作“移”。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起:一作“对”。北辰:指北极星。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yín)春。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平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咸:全,都。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雪:一作“云”。黄:一作“青”。黑水:此指渭水。津:渡口。一作“滨”。

草迎金埒(liè)马,花伴玉楼人。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金埒:指用金堆成的矮墙。伴:一作“醉”。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眼前无数鸿鸟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歌:一作“声”。

何当桂枝擢(zhuó),还及柳条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桂枝擢:喻指科举及第。还:指归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延伸。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平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眼前无数鸿鸟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注释
开国:指建国立都。维:连结。一作“移”。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
起:一作“对”。北辰:指北极星。
咸:全,都。
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一作“云”。黄:一作“青”。
黑水:此指渭水。津:渡口。一作“滨”。
金埒(liè):指用金堆成的矮墙。
伴:一作“醉”。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歌:一作“声”。
桂枝擢(zhuó):喻指科举及第。
还:指归家。

创作背景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编入“省试”类,是作者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试律诗。考作者生平,可知此诗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春作者在长安应进士举时所作。

赏析

此诗是命题写景之作,亦是试律诗的主要题材之一。首二联从正面破题,但并非直接点破,而是以“东井”“北辰”破“长安”,以“建寅春”破“早春”,且同时总起全诗。三联承写诗题中的“早春”二字,描写冰消雪融之景。四联具体描摹的是早春时节,草长花开之景,且又加入了人们游春的活动。“迎”“伴”二字都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草以人格色彩,使它们显得如此有情、可爱。相对于四联主要描写植物,五联描写的却是春天动物的活动。此联上句是远景的描述,下句由视觉转入听觉,描写了黄莺的啼鸣。末联表面上仍写春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早日登第出仕,以有所作为的理想和抱负,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长安早春》。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描绘的长安早春景象和他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首联:“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这里诗人用“东井”和“北辰”来象征国家的基石和方向。就像我们国家的根基稳固,方向明确一样。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美好祝愿。

颔联:“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这里的“咸歌”意味着大家共同歌唱,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年代的喜悦。“建寅春”指的是正月初一,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这句话描绘了人们在新年之际共同庆祝的欢乐场景。

接下来,颈联:“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这里诗人描绘了雪融化、冰消融的景象,象征着寒冬过去,大地开始复苏。黑水津是长安城中的地名,这里用具体场景来展现早春的活力。

颔联:“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金埒马”指的是珍贵的马匹,“玉楼人”则是指贵族或达官贵人。这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草地上骏马迎春的场景,以及花丛中贵人们赏花的景象。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也反映了人们在春日相处的温馨与和谐。

尾联:“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鸿渐”指的是鸿雁逐渐增多,“莺歌”则是指黄莺的鸣叫。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春天的象征,表达了早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同时,“听欲频”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最后两句:“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桂枝”象征着才华和功名;“柳条新”象征着春意盎然。诗人通过将这两者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才辈出、国家人才丰富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长安早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稳定、和平发展,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祝愿。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温暖与希望的感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