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壬戌九月十三日到家作

甚当日、去家容易,秉烛羌村,梦犹恍惚。
不记飘零,却凭儿女算年月。
为渠觅食,一笑蛩蛩负蹙。
倾倒薄游装,聊付与、烟生炀突。
咄咄。
山阳闻笛罢,独自心伤存殁(时闻右朝之变。)。
生还偶遂,别中事、逢人怕揭。
料柴门、更有谁敲,便菊径、从他芜没。
好勤课童奴,重理钓矶耕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长亭怨慢》是作者在壬戌九月十三日到家后所写,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往事的回忆。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词。

首句“甚当日、去家容易”,揭示了作者离家时的轻松心态,可能出于生活的无奈或是追求梦想,但并未预料到之后的艰辛。接下来的“秉烛羌村,梦犹恍惚”,描绘了作者夜晚在羌村孤独徘徊,梦中也充满迷茫和不确定。

“不记飘零,却凭儿女算年月”,这里透露出作者已经历了漂泊的生活,时间流逝的感觉只能通过儿女成长来感知。接下来,“为渠觅食,一笑蛩蛩负蹙”,描述的是作者为了生活劳作,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一笑置之,展现出坚韧的性格。

“倾倒薄游装,聊付与、烟生炀突”,这里的“薄游装”可能是指随身携带的行李或积蓄,作者将它们“倾倒”,意味着生活困顿,只能依赖简单的生存手段,如燃火做饭。

接着,“咄咄”两字,充满了感慨和叹息。后面的“山阳闻笛罢,独自心伤存殁”,作者可能听到了山阳笛声,勾起了对故乡和已故亲友的思念,心中充满悲伤。

“生还偶遂,别中事、逢人怕揭”,表明作者经历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后得以生还,但其中的艰辛和故事却不愿轻易向人提及,怕被人揭开伤疤。

“料柴门、更有谁敲”,作者想象自己回家后,家门简陋,可能已少有人来探望。“便菊径、从他芜没”,即使是种满菊花的小路也任由它荒芜,反映了作者生活的落寞和心情的低落。

最后,“好勤课童奴,重理钓矶耕垡”,展现了作者并未放弃,他要努力教导童仆耕种劳作,重新拾起生活。这也反映了作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历经飘零、生死攸关后的回家情景。它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感慨,对家庭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坚韧。通过深入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达,这首词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