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斋、刘华甫(戊子十月十二日时年六十三岁作。)

西汉有臣龚胜⑴卒,闭口不食十四日。
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
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
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
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在绝食期间写给儿子和友人的,表达了自己面对死亡的复杂心境。全诗用直白的语言展现了三个层次:

1. 求死不得的痛苦 开头用西汉名臣龚胜绝食14天而死的典故,对比自己已经半个月不吃不喝却还活着,感叹"求死不死更无术"。这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状态,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肉体折磨。

2. 精神与肉体的分离 第五六句是诗眼:虽然肉体饥饿,但精神却像在与上天对话,已经感觉不到饮食的需求。这里用超现实的描写,展现修行者通过极端方式追求精神超脱的状态。

3. 对仙境的向往与疑惑 最后六句像一场幻梦:想象天界神仙们宴饮奏乐的热闹场景,疑惑为什么没有道友来带自己飞升成仙。最后"骑龙直上"的豪迈想象,与现实中奄奄一息的绝食者形成震撼对比,流露出对生命终点的浪漫化处理。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呈现了濒死体验——既有肉体痛苦,也有精神幻觉,还有对未完成心愿的遗憾("功行未成""业债未毕")。这种将极端生理体验转化为诗意表达的方式,让读者看到一个人在生命边缘的挣扎与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