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pí)琶(pa)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酲(chéng),客乍醒。送客人走的时候,正是秋日,江面凄冷。歌会弹唱着送别的曲调,让人分外感伤。她可曾知道我在和着愁绪倾听。月亮已挂上了天空,酒意已浓,客居的人猛然惊醒。
四块玉:曲牌名。入“南吕宫”。小令兼用。定格句式为:三三七、七、三三三。冷:凄冷,萧条。商女琵琶:此处暗指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连,连同。酲:喝醉了神志不清。喻指酒浓。醒:醒悟,觉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送客人走的时候,正是秋日,江面凄冷。歌会弹唱着送别的曲调,让人分外感伤。她可曾知道我在和着愁绪倾听。月亮已挂上了天空,酒意已浓,客居的人猛然惊醒。
注释
四块玉:曲牌名。入“南吕宫”。小令兼用。定格句式为:三三七、七、三三三。
冷:凄冷,萧条。
商女琵琶:此处暗指白居易的《琵琶行》。
和:连,连同。
酲(chéng):喝醉了神志不清。喻指酒浓。
醒:醒悟,觉醒。
创作背景
自从《琵琶行》问世后,凡路经浔阳江的文人墨客都会情不自禁的怀念起一度贬谪江州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更使久滞下僚游宦他乡的马致远产生了真切的共鸣。元朝大德年间,词人隐居之时路径此地时怀古伤今,借他人之事悲自己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曲子。
赏析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瑟瑟秋水,朗朗秋月,江滨送客,以酒饯行,歌女弹着送别的曲调,牵引出作者万般的离愁别绪,和着愁绪倾听着这断肠的曲调,时问仿佛己倒流,依稀可见当年唐朝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浔阳江头夜送客,写下《瑟琶行》的情景。如今作者身临其境,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使之对此诗产生了真切的共鸣。
“客乍醒”,是小令的收尾之笔,也是整篇的高潮,虽言“客”醒,实则主人和客人都己醒来。明写从酒中清醒过来,暗指作者从宦游生涯中醒来,产了强烈的隐归山野之心。一个“醒”字,表明了作者的醒悟,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到此为止,再在宦海沉浮已无多大意义,只有隐归山林,享受山村野趣,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
词人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融迸了对历史往事的追思中,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沉浮宦海、郁郁不得志所产生的矛盾心情,这也是元代下层文人的普遍情绪。
本首小令怀古伤今,虽然篇幅较短,但辞句清淡,韵味悠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脉相通,表现出略带忧伤的官场失意情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四块玉·浔阳江》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秋夜送别的伤感画面,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它的动人之处:
1. 场景的冷与暖碰撞 "秋江冷"三个字瞬间让人感受到江面的寒意,但更冷的是离别的情绪。有趣的是,作者用商女弹琵琶这个热闹场景反衬孤独——琵琶声越缠绵,听的人越觉得凄凉,就像在喧嚣聚会上突然感到孤独的现代人。
2. 藏在典故里的心事 "司马和愁听"暗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但处理得很巧妙。不需要知道典故也能读懂:一个愁绪万千的官员(司马)听着令人心碎的琵琶曲。这种愁既是送客的离愁,也暗含作者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
3. 酒醒时分的怅惘 最后三句像电影特写:月亮突然亮起来,酒劲上涌,客人猛然惊醒。这个"乍醒"特别传神,把从离别愁绪中恍然惊醒的瞬间捕捉得淋漓尽致,就像我们聚会散场时突然袭来的空虚感。
全篇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冷江-琵琶-明月-酒醒"这些意象的层层递进,让读者自然体会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词最打动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