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杨椒山先生手所植榆树(民国纪元前二年北京狱中所作)

树犹如此况生平,动我苍茫思古情。
千里不堪闻路哭,一鸣岂为令人惊。
疏阴落落无蟠节,枯叶萧萧有恨声。
寥寂阶前坐相对,南枝留得夕阳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在民国前两年(1910年)被关在北京监狱时,看到明代忠臣杨椒山亲手栽种的榆树后有感而发。全诗通过描写老榆树的形象,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怀。

前两句"树犹如此况生平"化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说老树尚且经历沧桑,何况人的一生呢?这棵古树触动了作者对历史的苍茫思绪。

中间四句用老榆树的状态隐喻社会现实:"千里不堪闻路哭"暗指百姓生活的苦难;"一鸣岂为令人惊"说榆树发出的声响并非为了吓唬人,暗喻正直之士发声的初衷;"疏阴落落""枯叶萧萧"描绘老树稀疏的枝叶,象征着气节之士的孤独处境,连落叶都仿佛带着遗憾的声音。

最后两句写作者与老树在台阶前默默相对,唯有南边的枝条还能留住一点夕阳余晖。这个画面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暗示在黑暗时代中仍存留着一线光明和希望。

全诗借物抒情,通过老榆树的形象,既表达了对历史忠臣的敬仰,又寄托了自己身处困境时的复杂心境,在沉郁中透露出坚韧的精神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