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贯道百牛图

我本山阳田舍叟,家有淮南数千亩。
江南倦客老不归。此田多为势家有,
犹记少年学牧时,去时日出归日西。
我生衣食仰此辈,爱之过於百里奚。
祗今辛苦耕砚席,无处卖文长绝食。
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
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粟角能几钱。
数口之家便可饱,要如此图知何年。
平生富贵非所愿,城府近来尤右厌。
何时倒乘牛背眠,胜如仰看宣明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位老农的视角,讲述了他从拥有大片土地到失去田产,再到晚年贫困潦倒的遭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1. 从富农到无产者的辛酸: 开头,诗人以“我本山阳田舍叟”自述,说自己原本是个拥有数千亩土地的富农。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江南倦客老不归”),土地被权贵侵占,生活陷入困境。他回忆起年轻时放牧的快乐时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辛苦,但至少能自给自足。而现在,他只能靠卖文为生,却常常连饭都吃不上。

2. 对牛的深厚感情: 诗人把牛比作“黑牡丹”,表达了对牛的喜爱和感激。他说自己一生的衣食都仰仗这些牛,甚至比古代名相百里奚还要爱惜它们。这体现了他对农耕生活的深厚感情,也暗示了他对失去土地的无奈和痛苦。

3. 对现实的讽刺和不满: 诗人讽刺说,现在即使有靠近城郭的二顷良田,也值不了几个钱。他感叹,一家人能吃饱饭就满足了,但像画中那样悠闲的放牧生活,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权贵欺压百姓的愤慨。

4.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说他不追求富贵,只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官场的险恶,渴望能像画中那样,倒骑在牛背上悠闲地睡觉,这比看那些达官贵人的脸色要强得多。这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总结: 这首诗通过一位老农的亲身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汤炳龙

汤炳龙(1241-1323),元诗人、学者。字子文,自号北村老民。其先山阳(今淮安)富家,家破后流寓京口(今镇江)。辟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论。于《四书》、《五经》皆有传注,尤深于《易》。著有《北村诗集》。年八十余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