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
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袅袅余怀何许。听尊前、呜呜似诉。近年潮信,万里阴晴,和天无据。
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中秋夜泛舟赏月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景的留恋,也有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上片开头用"明月如冰"形容月光清冷皎洁,但随即被乱云遮蔽,暗示美好事物难以持久。作者急忙叫来小船,载着箫声去追寻风景,却发现一切如旧——这里暗含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袅袅余怀"四句写箫声呜咽如诉,带出近年来的漂泊感受:像潮汐一样定期往返,像天气一样阴晴不定,这种动荡生活完全不由自己做主。
下片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有客秋风"指人生如过客,匆匆离去时只留下像金盘露水般短暂的美好回忆。"少年终夜奏胡笳"用典故表达年轻时豪情壮志,没想到最终无路可归。面对明月,同是天涯倦客的他们只能以歌舞排遣愁绪。最后三句最动人:醉后别问明年此时人在何方——这种对未来的迷茫,恰恰道出了乱世中人的共同命运。
全词以明月起兴,将个人漂泊与时代动荡紧密结合,在清冷的月光下,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忧虑,更有及时行乐的洒脱,情感层次非常丰富。语言上善用比喻(如冰、金盘露),通过声音意象(箫声、胡笳)营造氛围,读来既优美又深沉。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