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引·庚辰,一九四○年。次六禾韵,用荆公体

梦觉残柯,鼾回病榻,一寸微阳眼都涩。
鲲鹏水翻海运远,蛟龙气带江云湿。
峭风惊,怒涛咽,共歍唈。
君看钵昙开又霎。
君看豆萁煎方急。
帝释兵尘藕根入。
流莺比邻空自语,狂花付水何人拾。
暮禽归,旧巢破,将焉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上阕开篇用"梦觉残柯"(从梦中醒来看到枯枝)、"鼾回病榻"(在病床上辗转反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衰败、病态的氛围。"鲲鹏"和"蛟龙"这两个神话中的巨兽,暗喻当时动荡的时局,它们掀起巨浪、带来风雨,象征着战争的破坏力。

下阕用佛教典故"钵昙花"(一种转瞬即逝的花)和"煮豆燃萁"(兄弟相残的典故),暗示战局的瞬息万变和同胞相残的悲剧。"流莺"和"狂花"的意象,表现了对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和美好事物被毁灭的痛心。结尾三句以归巢的鸟儿作结,用"旧巢破"的意象,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流离失所之苦。

整首词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对比强烈的意象:宏伟的鲲鹏与病榻上的人,转瞬即逝的昙花与持久的战争,欢唱的流莺与破碎的鸟巢。通过这些对比,作者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