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辰江望丹山
一江纳双流,波势卷寥廓。群峰压扁舟,颇虑篙橹弱。
稍稍滩脚回,迟迟沙尾著。南望隔岸山,千尺俯城郭。
石动风雨悬,谷暗夔魖乐。云有仙真人,栖此鍊大药。
至今法丹处,紫气抱飞阁。籀书九千外,奇字谁所作。
舟师指示我,灵迹具灼灿。吁嗟尘浊中,焉能招黄鹤。
羽化多渺茫,耳食误假托。秘籥启灵台,万象掷糟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过辰江时看到的壮丽山水和引发的感慨,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开头四句写江景:宽阔的江面汇聚两条支流,波涛汹涌,显得天地辽阔。两岸高山仿佛要把小船压扁,让人担心船桨不够结实。这里用"压扁舟"的夸张手法,突显山势的雄伟和行船的惊险。
接下来六句写靠岸过程:船慢慢绕过滩头,缓缓停靠在沙滩边。南望对岸高山,陡峭的岩壁俯瞰着山脚的城池。岩石摇摇欲坠像要随风雨坠落,幽深山谷中仿佛有山精鬼怪在欢闹。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让静态的山水活了起来。
中间八句转入神话传说:听说有仙人在这里炼丹修行,至今炼丹的地方还有紫色云气环绕着楼阁。山崖上刻着九千多个古文字,还有谁也看不懂的奇特符号。船夫指点着这些灵验的遗迹,都清晰可见。这部分为山水增添了神秘色彩。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可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哪能招来仙鹤相伴?成仙得道太虚无缥缈,那些传说多半是误传。只要打开心灵的钥匙,世间万物都可以抛开。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修仙传说的怀疑,认为与其追求虚幻的仙境,不如修养心性更为实在。
全诗从实景到传说,最后回归现实思考,展现了诗人既陶醉于山水之美,又保持理性的人生态度。写景时善用夸张比喻,抒情时富有哲理,是一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