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险峻荒凉的边塞景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递出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前四句用夸张手法写路途艰险:山路像刀削般陡峭("别涂耸千仞"),河谷深不见底("离川悬百丈")。夏天灌木丛生无法通行("攒荆夏不通"),冬天积雪封山更难攀登("积雪冬难上")。这些描写让人直观感受到戍边行军的极端困难。
五六句转向细节描写:陇山脚下的树枝交错遮蔽阳光("枝交陇底暗"),湍急的河水撞击岩石发出轰鸣("石碍波前响")。这两个画面既真实又富有象征意味,阴暗的树林就像戍边人压抑的心情,水石相激的声响仿佛是他们内心的激荡。
最后两句情感爆发:回首望向咸阳方向(都城象征家乡),只能在梦里回去("唯言梦时往")。这个转折特别打动人心,前面所有艰苦环境的铺垫,都是为了突出将士们最朴素的愿望——回家。但现实是连这个最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只能寄托于梦境。
全诗妙在不用一个"苦"字,却通过环境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戍边之苦;不说"思乡",但梦里归家的结尾比任何直白的抒情都更有力量。这种用画面说话、含蓄表达情感的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